门诊时间:8:00-17:30(节假日照常门诊)

类风湿性关节炎关注焦点话题

查看更多

类风湿别愁!学会 “动静结合”,关节不疼更有力

日期:2025-07-19 14:09:03

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陷入两难:活动怕加重关节损伤,不动又担心关节僵硬、肌肉萎缩。其实,“动静结合” 才是养护关节的关键 —— 合理的 “动” 能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,科学的 “静” 能让关节得到充分修复,二者结合可实现关节不疼更有力。这种两难背后,是关节 “使用” 与 “保护” 的平衡难题:关节就像机器的轴承,完全不运转会生锈卡顿,过度磨损又会提前老化。类风湿患者的关节因炎症本就脆弱,更需要找到 “动” 与 “静” 的精准节奏 —— 既不让关节在静止中僵化,也不让其在活动中受伤。很多患者有过这样的经历:连续几天卧床休息后,关节僵硬感反而加重;而强行增加活动量,又会引发关节肿痛。这正是因为 “动” 与 “静” 失去了平衡。合理的 “动” 能促进关节滑液流动,就像给轴承上润滑油,减少摩擦;科学的 “静” 则能让炎症部位的组织得以修复,避免持续受力导致的损伤扩散。二者如同 “阴阳调和”,缺一不可:没有 “动” 的支撑,关节会逐渐失去灵活性;缺少 “静” 的修复,关节则难以承受日常活动的压力。

  一、“动”:选对方式,让关节 “灵活有支撑”

  “动” 并非指高强度运动,而是选择对关节压力小、能锻炼肌肉的方式,为关节提供支撑保护。优先选择温和的关节活动训练。晨起后关节可能有僵硬感,可先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,比如缓慢转动手腕、脚踝,轻轻屈伸手指和膝盖。每个动作保持自然流畅,不追求幅度最大化,以 “关节无明显疼痛” 为原则。这类活动能促进关节滑液循环,减少僵硬感,让关节逐渐 “苏醒”。注重肌肉力量训练。关节周围的肌肉就像 “护具”,肌肉强壮了,能分担关节承受的压力。可借助弹力带进行训练,比如坐着时用弹力带套在脚背上,缓慢抬脚对抗弹力带的阻力,锻炼腿部肌肉;或双手握住弹力带两端,缓慢拉伸,增强手臂肌肉。训练时不用追求次数多,重点是感受肌肉发力,避免关节过度用力。此外,训练环境也有讲究,尽量在温暖、无风的室内进行,避免寒冷刺激关节;地面选择防滑材质,穿防滑鞋,防止因关节无力导致滑倒。避免 “伤关节” 的动作。日常活动中,要学会识别可能损伤关节的动作:比如不要长时间蹲跪,避免手提重物时单手提拉,少做需要关节反复扭转的动作。做家务时,若感到关节发酸,及时停下来休息,不要硬撑。可以把家务拆分成小任务,比如擦桌子分多次完成,每次只擦一个区域,减少关节连续受力的时间。

  二、“静”:选对时机,让关节 “修复有节奏”

  “静” 不是完全不动,而是在关节需要时及时休息,为修复提供时间,避免过度消耗。活动后及时 “静息”。每次进行关节活动或肌肉训练后,给关节 10-15 分钟的休息时间。可以坐着或躺着,让关节处于自然放松的姿势,比如手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,双腿伸直或稍微弯曲。这段时间里,身体会启动修复机制,减少关节因活动产生的微小损伤。休息时可以搭配热敷,用温热的毛巾敷在关节上(温度以不烫皮肤为宜),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修复效果。关节不适时主动 “制动”。当关节出现明显肿胀、疼痛时,不要再强迫活动,可适当减少活动量,让关节 “减负”。比如平时习惯散步的人,若当天关节不适,可改为坐着进行简单的关节拉伸,或干脆休息一天。待疼痛缓解后,再逐渐恢复活动,避免因疼痛时强行活动导致损伤加重。此时可以选择半卧位休息,在腰后和膝下垫软枕,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,既不压迫关节,又能保持舒适。利用碎片时间 “静养”。日常生活中,穿插短暂的静养能避免关节过度疲劳。比如做饭间隙坐在椅子上休息片刻,看电视时把脚放在矮凳上让腿部关节放松。这些碎片化的休息虽短,却能让关节在忙碌中得到 “喘息”,减少积累性损伤。静养时可以做深呼吸,配合缓慢的关节放松动作,比如轻轻转动头部、活动肩膀,让身体在放松中恢复精力。

  三、“动静结合”:找到平衡,让关节 “状态更稳定”

  “动” 与 “静” 的平衡,需要根据自身状态灵活调整,核心是 “不勉强、不极端”。建立 “活动 - 休息” 循环。比如早晨起床后先做 10 分钟左右的关节活动,然后吃早餐、休息;上午进行简单的家务或散步,之后坐下休息半小时;下午可进行肌肉力量训练,结束后休息;晚上睡前再做一次轻柔的关节拉伸。这样的循环既能保证关节得到活动,又有足够的休息时间,避免过度劳累。若感觉疲劳,就增加休息时间,减少活动量。根据病情阶段调整比例。病情稳定时,可适当增加活动量,关节不适时,减少活动,增加休息时间,以 “不加重疼痛” 为前提。不要和别人比较活动量,每个人的关节状态不同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关注身体反馈。活动后若关节轻微发酸,休息后能缓解,说明活动量合适;若出现持续疼痛或肿胀加重,可能是活动过量,下次需减少强度;若长时间不动后关节僵硬感明显,说明需要适当增加活动。身体的感受是最准确的 “信号”,学会观察和回应这些信号,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动静节奏。比如天气寒冷时,关节可能更敏感,此时可以减少户外活动,增加室内轻度活动和休息时间。

  类风湿患者的关节养护,关键是让 “动” 与 “静” 相互配合:“动” 为关节提供力量支撑,“静” 为关节修复创造条件。不用追求 “必须动多久” 或 “必须静多久”,而是根据自身状态灵活调整,让关节在活动中保持灵活,在休息中得到修复。坚持一段时间后,会发现关节的僵硬感减轻了,疼痛发作少了,甚至能更轻松地完成日常动作 —— 这就是 “动静结合” 带来的改变。